當前位置:批踢踢>仙俠>白眉清風劍之龍虎前傳> 第六回 計定先安內
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第六回 計定先安內

南方智高反宋只乃一時,自宋朝開國,北方西夏卻便與之紛爭不斷。

距離御書房鬧刺客之事三月前,同時亦是狄青剛被任命為宣徽南院使、荊湖南北路宣撫使後,奔赴前線那一日,有一封北地急報入朝。

那日近申時,一騎邊關信兵奔入東京汴梁,停下時,人已累暈癱倒,而馬撲通倒地,口吐白沫,奄奄一息。

據後來說他路上已累死五匹馬。

片刻之後,信兵被搶救入宮見過仁宗,再之後,仁宗急召包拯,八王趙元儼,左右丞相及龐籍等人見駕。

因為那員信兵帶回一封邊關急報。

仁宗在書房接見三人,面無表情的說:“這封信你們傳閱一下!”

八王接過,未看畢,已是面色大變。

信上略曰:

吾皇陛下,臣畢文急報。

邊關大將周天一背祖忘恩,陰與赫連氏通氣,幾成大禍,昨日事敗,已騎西夏大將赫連洪都之龍虎烏騅馬,背背西夏大將霍銅之風雲長虹劍逃訖。其人于軍中素有人心,如今軍心已動。其同黨左尉將軍張立,右衛將軍張樹陰謀曝露,逃竄中已被正法,驃騎將軍夏松囚于軍中。今軍心似動,外伺強敵,望吾主早決此事,以定軍心。

事關重大,敬請聖裁。

包拯與左閱過,也是吃驚不少。

包拯道:“此事雖非尋常,臣以為急報不實,內有極大陰謀。”

仁宗道:“講!”仁宗其人雖有些優柔寡斷,但面對大事時,尤其軍事社稷有關的,卻是極為敏感。

包拯慷慨陳辭道:“襄陽王要反!徵西副帥逃逸、左右尉將軍皆死於軍中,這必是畢文之奸謀!”

趙禎止道:“速速講來!”

包拯道:“陛下命臣時刻注意襄陽方面的動靜,據下屬探悉,畢文與襄陽王之間確有來往。臣屢勸陛下召回畢文,另換他將。聖上不聽臣之言,終有今日畢文之亂。”

仁宗聆聽不語,心中發怒:“這包黑子竟數落起朕來!”

包拯續道:“如今交趾智高為亂,已成如洪之勢。西夏李元昊於此時乘機提兵來犯。西路大軍驟發此事,於南方交趾叛亂有關。分明是趁我大宋南方未靖,便大軍壓境而來。”

趙禎接道:“交趾之事,朕夙夜憂慮,不曾想竟愈演愈烈,已然成勢矣!”

包拯停了一下,望了下趙禎,續道:“正是因為南方智高之亂,大軍南征。西夏國李元昊又乘機侵我大宋。襄陽王屢有反意,如今南北皆處外患,我朝大軍在外,豈不是其篡逆之機?畢文為正帥,周天一為副帥。正帥殺副帥,莫不是畢文殺將為的是控制大軍,於此南亂之際要挾朝廷,同時以響應襄陽王?畢文手握大軍,若聽命於襄陽王,遙相呼應,此時發難,後果不堪設想!”

仁宗默然,趙元儼諸人震驚,皆附和。

少頃,仁宗道:“我只道南北兩路駐軍可敵外患,卻是禍起蕭牆!朕沒有聽從愛卿換掉畢文,本是為穩住襄陽王和畢文,使其鬆懈麻痺,延緩其行動,為我大宋爭取平定南方儂智高的時間。待南方已定,再行處置襄陽王之事。本欲先攘外,再安內。不曾想我大宋將士恁地不爭氣,從智高舉旗至今已三個月,非但未剿滅,反而使賊子越演越烈!狄青今日南去,切莫負我之託啊!如今內外交困,諸位卿家,當如之何啊?”

宰相龐籍一直沉默不語,此時介面道:“襄陽王所憑仗者有三。其一、北路軍畢文。本來周天一為副帥,大可限制畢文之反意,如今卻被畢文坑害!陛下可命韓琦、范仲淹諸君對畢文施以牽制。但畢竟党項人偏偏出兵安遠砦,畢文正當其要衝,此時不宜驚動畢文,更要穩定其心。其二、襄陽王數年來籠絡江湖人士,湖山島寨各處流匪徒寇,分散廣佈,最大一處莫過於洞庭湖君山寨鍾麟一眾數萬人馬。而鍾麟恨太宗皇帝下旨處斬其父鍾雄、其兄鍾麒,恐難於一時剿滅。其三、襄陽王依仗皇族身份,據荊襄要地,臨大江天險。不過目前襄陽王所募之士,除江湖流寇外,大部分皆分散於數十座山寨四處訓練,眼下只要其未聚集便不足以成氣候。臣有應對之計。”

仁宗道:“講來!”

龐籍將心中籌劃娓娓道來。包拯聽完,大驚:“聖上,擒賊先擒王,趁襄陽王準備不足,突而襲之,再詔而罪之。烏合之眾尚未聚集,此時若令襄陽城破,則自然旗倒眾散,再逐一而滅之。龐太師此計可行。周天一乃我朝名將,此舉不妥!臣慕周天一是英功之後,與其有過些交往,臣察此人實是我朝之忠勇之將。想此事周天一決不會背祖忘恩,私通外域。”

仁宗太息一聲,悵然不語。

龐籍早已知仁宗心思,將仁宗講不出口的話講了出來:“周天一戰功赫赫,可他逃出了軍營。我大宋一朝,逃兵之律,必治滿門。非此一法,不足以令畢文鬆懈而不起疑!待突襲襄陽成功之後,令左右兩路軍鉗制畢文路軍,再遣使勞軍,方可於軍中將畢文擒而拿之,不使軍中有亂,不令西夏有可乘之機!只是委屈了周將軍!”

眾人皆默然。

次日早朝,聖諭傳旨:“西路副帥周天一通敵叛軍,致使西夏猖獗,禍我大宋,依律滿門抄斬!今西路大將軍畢文處安遠砦之要塞,攘李党項於邊陲,察周天一之逆行,護大宋之黎庶,朕甚欣慰。欽命太師龐籍赴安遠砦勞軍,略表朕之倚重。欽此!”

此旨一出,滿朝震驚。

是日正午,周天一滿門五十餘口午門行刑!

正是:昨一日遣將殺敵,今一日舍卒保車。

自古來君恩寡薄,卻依然山青水綠。

卻說包拯包希仁,聞聽周天一滿門已然處斬,痛心疾首,淚流滿面,大喊:“我大宋又失一良將矣!”。痛定之後,命公孫策急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顏查散,侍衛蔣平、白玉堂、盧方、韓彰、徐慶,展昭諸人議事,執行太師龐籍之計策。

顏查散、白玉堂二人與周天一有結義之誼,二人應招而來,一見包拯,齊呼周天一冤枉。

包拯急忙斥責道:“事已至此,無可更改!包某有生之年必為周天一平反!如今我大宋內憂外患,情勢危迫,眼看黎民百姓陷入紛亂,大宋沉淪,此時不可顧念私情!好男兒死國可矣,死民可矣!豈可啼哭!?眾人聽令!”

眾人素知包拯忠字當頭,百姓在心,鐵面無私,剛正不阿,盡皆肅然聽令。

包拯對諸人逐個安排後,頒聖旨命顏查散為安內大將軍,令其務必精慮,率眾奇襲襄陽。顏查散傳令江夏令包世榮領兵伏於襄陽之南,斷襄陽王南逃之路。眾人已知情勢危急,速做整頓,將士卒分散喬裝,分批奔赴襄陽聚集。

一場接一場的龍虎風雲會拉開!

自宋太宗趙匡胤之後,數十年安定的江湖,從此而始亂。

亂際自有英雄,要開宗立派,要做些功業,要令這江湖更亂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