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批踢踢>歷史>三國:封地爆兵,百萬鐵騎繞帝都> 第32章 既好奇又害羞
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第32章 既好奇又害羞

兩位美女曼妙的身影在他眼前晃動,劉偉頓時起了興致,當即與貂蟬做起第八套廣播體操!

劉依菲被迫在一旁學習,她滿臉緋紅,既好奇又害羞。

房內的氣氛無比曖昧。

貂蟬的聲音低沉而痛苦,越來越響亮。

“侯爺,薛校尉贏了,匈奴人撤退了!”門外小桂子尖銳的聲音傳來。

贏了!

劉偉身體一震,用力壓住貂蟬!

數以萬計的精兵...

擊敗匈奴人的攻城之戰讓張遼眼界大開。

面對上萬匈奴人,長城軍團使用各種粗獷的攻城方式,毫不費力地擊退了他們,如同屹立在狂濤駭浪中的礁石。

任憑巨浪衝擊,卻毫髮無損。

當張遼還是雁門郡的小吏時,匈奴人常侵犯邊境。

如果雁門郡守軍能斬獲十數名匈奴士兵的首級,送到刺史府並上報朝廷,那就是巨大的功績。然而,這十幾二十顆腦袋並非易得,匈奴人騎術精湛,箭術了得,如履平地,如同草原狼群般迅捷難捉,雁門守軍想擒拿他們需付出巨大代價。

由於幷州兵馬大部分被調往冀州協助盧植平定黃巾之亂,雁門、寧武、偏關的兵力更為稀少。張遼帶領的一千押運鹽鐵計程車兵,是幷州刺史府僅存的家底。在駱縣突圍時,即便有呂布開道,張遼殿後,面對數千匈奴騎兵,他們只能邊戰邊撤,而非如今這般輕易屠戮。

這場戰鬥讓張遼熱血沸騰。出身馬邑豪商家庭的他,自幼喜好武藝,練就了一身本領。然而,雲中四郡的漢人軍事力量薄弱,漢人紛紛內遷。張遼選擇加入邊軍,與大哥張汛一樣守衛邊疆,驅逐異族。然而,邊軍的任務僅限於防守,不主動出擊。

被丁原賞識後,他期望能征戰邊關,卻意外被派去為匈奴運送物資。如今,他有幸見到侯爺,這位傳聞中欲收復雲中四郡的將領,並親身參與了擊退匈奴的戰役。這樣的轉變讓他看到希望,認為劉偉憑藉堅固的城牆和巧妙的守城策略,必將使匈奴疲於應對,不久後匈奴士氣低落,城內騎兵出擊,必能全殲敵軍。

張遼注意到城中的長城軍團騎兵,他們是精銳中的精銳,裝備遠超朝廷新招募的西園八校尉親軍。此時,他對劉偉五天內消滅匈奴的說法開始有了信心。

另一邊,溫禺鞮王所率的一萬騎兵空手而歸,五百勇士試圖破城的行動慘遭失敗,被城頭潑下的熱糞全軍覆沒。三千步兵和兩千騎兵也遭受不小損失。儘管如此,溫禺鞮王暗自慶幸,若非及時撤退並避免夜間攻擊,損失可能會更大。在漢人面前,匈奴的攻城猶如孩童玩鬧,無法與祖先的威嚴相比。

當天晚上,羌渠單于召集各部落的大王、都尉、骨都侯、大且渠等隨行官員進行商議。大帳內人頭攢動,空氣中充斥著濃重的酒味、羊腥味和汗臭味,這是由於匈奴人一生僅洗三次澡,出生、結婚和死亡時各一次,所以氣味難免不佳。

所有人都習以為常,但大帳內的氣氛顯得凝重壓抑。

大家默默舉杯飲酒,咀嚼羊肉時都保持著沉默。

只聽見一陣陣吧唧聲,

“你聽說了嗎?對方居然用滾燙的汙穢潑向我們?”

羌渠聽完溫禺鞮王的彙報,得知第一次攻勢失利的原委後,也是怒火中燒。

匈奴人再怎麼百毒不侵,也會懼怕這樣的手段嗎?

然而,現場許多人想象著那種惡臭,嘴裡的羊肉頓時失去了滋味。

“沒錯,大王!如果不是我及時制止,後果不堪設想!”他堅定地說。

“被潑到計程車兵,個個面板潰爛,血肉模糊,就像染上了瘟疫一樣!”

“如果其他人繼續攻擊,損失只會更大。”

瘟疫這個詞像惡魔般在帳內所有人的心頭掠過。

匈奴人,可以說是生化戰的先驅,早在漢朝對抗他們時,就已經展現出殘忍的策略。

那時,匈奴巫師利用鼠類排洩物製成蠱蟲,感染敵方的戰馬和牲畜。這種“蠱”會讓它們患病卻不致死,變成活生生的病源傳播者。

漢朝軍隊缺乏戰馬,繳獲了許多病馬和牛羊。結果,這些帶病的牲畜流入中原,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。人們一旦被這類病原感染,就會出現兩種症狀:一是身上出現斑瘡,即“傷”字的由來;二是發熱併發冷,因此被稱為“寒”,從而催生了傷寒這一疾病。

東漢時期的醫學巨擘張仲景,他的家族在十年內因傷寒喪生上百人,這迫使他深入研究並撰寫了《傷寒論》來救治。

後來,匈奴人被趕至更遠的西方,他們將此手段帶到了歐洲,再次發動生化戰,給西方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,幾乎讓大不列顛人面臨滅頂之災。

儘管匈奴人是始作俑者,但他們自已也對瘟疫心存畏懼。一聽到可能引發瘟疫,每個人都變得沉默無聲。

這四萬名匈奴精壯男子,他們的命運懸於一線。如果大規模感染,他們的種族危在旦夕。

“漢人什麼時候也開始使用這種卑鄙手段了?”羌渠怒吼道,“真的能造成瘟疫嗎?”

似乎只有他們匈奴人才有權使用這樣的戰術。

“大王,雖然不確定,但我們必須防備!”右大都尉家族中有人深知巫醫之道,立刻提出警告。

“如果那位漢朝皇子的人一直用這種方法堅守城池,我們擔心染病,不敢輕易進攻。”

“那又如何消滅他們,為我的兒子和三萬勇士 雪恨呢?”羌渠霍然起身,對著帳內眾人厲聲質問。

在此之前,他們的營地曾遭到偷襲,一些於夫羅的手下逃入蠻汗山避難,僥倖躲過了集體 和內部紛爭。這些部眾在山中茹毛飲血多日,終於見到匈奴大軍到來,紛紛出來控訴部落的悲慘遭遇。

他們不僅被屠戮了一萬人,還被迫自相殘殺了兩萬人。

在蠻汗山腳下,處處可見萬人坑,只要挖掘,就能挖出匈奴人的殘骸。

這讓羌渠和眾多匈奴人憤怒到幾乎窒息。

如今,守城的漢軍僅憑煮熟的大便策略,就讓他們的四大主力軍不敢妄動攻城。

又怎能期待為於夫羅和三萬英勇的匈奴戰士復仇?

“大王,二王子和三萬勇士的血債必須清算!”一位右大都尉咬牙切齒地說道,他是於夫羅的妹夫,與單于家族有著緊密的聯盟關係。他的部下有一萬在匈奴騎兵中,女兒還被漢人扣押。

“蘭氏大都尉,您足智多謀,能否給出應對之策?”羌渠看向其他首領,他們的想法各不相同,唯有右大都尉家族的利益與單于家族相連。

儘管於夫羅未能成為單于,但他仍有望成為部落領袖。然而,漢人卻斬下了他的頭顱,使他的賭注瞬間失去價值。他對善無城內的漢軍充滿仇恨。

右大都尉沉思片刻,緩緩開口:“大王,在進攻善無之前,我認為首要解決的問題是這個大漢皇族的皇子。”

“嗯?”羌渠眉頭緊鎖,詢問道。

右大都尉分析道:“如果這是漢朝朝廷派遣皇子收復雲中四郡,那麼必然有後續增援部隊。”

“按照漢朝的傳統,他們會分多路進攻。”

“但我們從美稷集結大軍來到善無,雁門、樓煩、偏關三地均未見動靜,而幷州除了派一千兵馬送鹽鐵,也沒有大軍出關。”

羌渠眼睛一亮,似乎捕捉到了關鍵線索:“繼續說。”

逐日王、漸將王、谷蠡王、溫禺鞮王以及骨都侯、且渠等官員紛紛豎耳傾聽,等待右大都尉的下文。

“據說這個皇子被貶至朔方,出關時只有二十多名隨從,漢使已證實此事。”右大都尉繼續道,“但他在出關後,卻突然擁有了這樣一支精銳部隊!”

“據我所知,即使是現在的幷州刺史府,也未必擁有如此多的兵馬。”

羌渠和其他匈奴官員也不禁點頭認同。他們計劃劫掠幷州,自然會關注幷州的軍隊部署。他們調查了雁門、太原、西河、代郡等鄰近郡縣的駐軍,發現整個幷州漢軍在偏關、樓煩、雁門三關總計不足一萬。

然而,善無城內卻已有萬餘兵馬。這支大軍的突然出現,讓他們感到疑惑,彷彿是從天而降。

“沒錯,即便是鮮卑人相助,也不可能迅速集結出這樣一支精銳部隊。”右大都尉的分析讓眾人深感震驚。

\"我瞭解野狐嶺那邊的鮮卑部落,首領步度根手下只有十萬部眾,真正能戰鬥計程車兵不過三四千人罷了。\"那些匈奴官員低聲交談著。

察覺到眾人的討論,右大都尉輕咳一聲說:“依我看,中原朝廷壓根兒不知塞外有這樣一支軍隊存在!”

“這個皇子是私人募兵,對於中原漢朝而言,這簡直是,大逆不道的行為。”

羌渠聞言一愣:“那又怎麼樣?”

右大都尉苦口婆心地解釋了半天,得出這樣的結論:“他身為皇子,掌控著萬人軍隊,對我們來說,構成威脅。”

“那麼對於大漢的皇帝,乃至其他皇子及其支持者來說,豈非也是一大威脅?”

羌渠身為單于,自然具備一定的智謀與政治手腕。聽了右大都尉的話,他立刻明白關鍵所在。

這個皇子在邊疆擁有重兵,對朝廷內部某些人構成了威脅。“那我們能得到什麼好處?”羌渠詢問。

“此人無疑是朝廷中的眼中釘,如果我們向他們索求財物、糧食、鹽鐵、武器和盔甲,”右大都尉誘導道,“他們會更樂意答應嗎?”

“哼!”羌渠怒道,“你現在才想到這些,我們已經兵臨善無城下,首戰失利。我需要的是破城殺敵的策略,不是聽你分析這些。”

“現在說這些有何意義?就算大漢那邊肯提供援助,那也是遙遙無期。”

“那些許諾給我們的數萬斤鹽鐵至今還未到手。”

原來羌渠早就接到了左大都尉的報告。三千騎兵在駱縣至雁門關的廢棄城池中圍困了來自幷州的丁原一行。然而,丁原帶領的一千人堅守城池,頑強抵抗,使得左大都尉不僅未能攻克,反而損失了不少騎兵。

“大王,這也是我要給您的建議。”右大都尉接著說,“既然我們不擅長攻城,不如先將其包圍,同時通知左賢王迅速趕來,讓他們困守十天半月。”

“期間,我們派快馬前往幷州向朝廷通報情況。我相信很多人都關注這位皇子的動向,一旦他們得知皇子擁有大量兵力,可能會請求我們出手。”

“如此一來,我們只需圍困善無,同時向他們索取所需物資。畢竟,我們糧草充足,而他們卻坐吃山空。趁這個皇子還未餓死,我們可以盡情獲取我們需要的物資。”

“這不僅能幫助二王子和三萬勇士,還能得到豐富的資源,真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啊!”

羌渠聽明白了,右大都尉是在建議他一邊圍困善無,一邊向大漢朝廷的某些人伸手索要物資。“出發前你為何不告訴我這些?”羌渠反問道,顯得有些不滿。

“好吧,那就先按照你的計劃行事,立即派人去幷州聯絡。”羌渠點頭同意。

“大王,萬萬不可!”漸將王立刻反對。

“右大都尉的分析確實有理,策略也不錯!”羌渠話音剛落,另一位將領贊同道。

“但是往返幷州路途遙遠,我們在這裡等待的時間就會很長。\"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