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批踢踢>歷史>水煮後周> (四)劉知遠其人其事
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(四)劉知遠其人其事

契丹兵瘋狂的打草谷,雖然收穫滿滿,但是驚喜的發現,中原老百姓的戰鬥力竟然非常強悍,比起所謂的正規軍強得不止一個兩個檔次,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。

當兵的領工資,混口飯吃,只會欺壓老實巴交的老百姓。

面對凶神惡煞的敵人,早就嚇得腰痠腿軟腳抽筋了,怎麼會真的拿起武器跟敵人拼命?要他們視死如歸,保家衛國,簡直就太陽底下看星星——白日做夢。

老百姓們就不一樣啦,女人被搶,牛羊被奪,房屋被毀,再不奮起反抗,家都給契丹強盜搶光了。

老百姓們以紙為甲,拿鋤頭扁擔為武器,運用敵進我退、敵疲我擾、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,打得契丹兵鬼哭狼嚎,抱頭鼠竄。

那些好心好意,前來開封祝賀耶律德光登基的節度使們,微信紅包沒有搶到,反而被限制了自由,不能出城半步,漸漸的也都心生不滿,乃至怨恨憤怒了。

吃個喜酒還被軟禁了,天下哪有這種道理?面對節度使們的質疑,耶律德光顯然找不到好理由。

無可奈何,只得放這些節度使們回自己的防區。

並且命令他們要拿起武器,血腥鎮壓反抗的老百姓。

有的節度使當面一套背後一套,在耶律德光面前唯唯諾諾,但是回到防區之後,馬上撕下虛偽的面具,組織軍民打擊侵略者。

耶律德光倒行逆施,惹得天怒人怨,人神共憤,四面八方都是敵人,終於知道自己不受歡迎,不抓緊時間回上京臨潢府,就再也回不去了。

於是藉口天氣太熱,不適應中原的氣候,要回老家涼快涼快,留下一部分契丹兵,匆匆回家。

到了欒城外的一片樹林,耶律德光暴斃而亡。

正印證了那句老話: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

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

他在中原做盡了壞事,到死也回不了老家。

那片樹林,人們稱為‘殺胡琳’,意思就是殺死胡人的樹林。

這個時候,中原大地又亂得一塌糊塗,稍有氣節的節度使帶領軍民反抗契丹兵,野心勃勃的節度使則趁機搶奪地盤,擴充自己的實力。

再有一些膽小怕事的節度使則生怕惹火燒身,緊閉門窗。

我不招惹你們,你們也不要打我。

大家井水不犯河水,阿彌陀佛,上帝保佑!

就在各路節度使們觀望風聲,舉棋不定,猶豫不決,瞻前顧後的時候,劉知遠當機立斷,在太原稱帝。

他自認為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,因此建國號漢,稱為後漢。

他雖然姓劉,卻是貨真價實的沙陀族人,並非漢族人,跟劉邦壓根就沒有半點關係,八杆子打不著。

唉,竟然也是個亂認祖宗的人。

這一年是公元947年,劉知遠才五十三歲,離法定退休年紀還差好幾年年,正是風華正茂,年富力強的時候。

按照當時的慣例,起事之前要犒勞士卒,也就是要提前預付工資。

打完仗再發工資,簡直是混蛋加無賴。

劉知遠原本打算讓士卒們自己去搶,搶多搶少全憑自己的本事。

但是他的妻子李氏十分知書達禮,說了一段話,讓他滿臉通紅,羞愧難當,小心臟怦怦亂跳。

天下人還沒有得到你的恩惠,卻要先貢獻出自己的錢財牛羊。

你讓士兵自己去搶,和強盜有什麼分別?這樣會讓天下人失望的。

是啊,這樣燒殺搶掠的做派和萬惡的契丹兵有什麼區別?

說完這段話,她義無反顧的拿出了自己的嫁妝和多年積攢的錢財,分給了士兵們。

賢妻良母,絕對的賢妻良母。

錢財算什麼?不過一堆身外之物罷了。

雖然看似損失了一些錢財,但是博取了愛國愛民的好名聲。

好名聲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,無法用尺子衡量的,這筆買賣利潤豐厚,簡直太划算了。

如此一來,士卒們得到了實惠,老百姓也沒有任何損失,更重要的是劉知遠人氣暴漲,形象瞬間變得無比高大上。

天下歸心,人人心向後漢。

劉知遠登高眺望,躊躇滿志。

在太原的城牆上指點江山,又下詔鼓勵反抗契丹的軍民,又下令處死所有在中原的契丹兵。

與此同時,以史弘肇為先鋒,兵進開封,搶到了那把人人垂涎三尺的龍椅。

什麼?成功竟然這麼容易,換成是我,一樣也能當皇帝。

這麼大的口氣,不怕閃了舌頭嗎?劉知遠的成功,看似容易,水到渠成,實則一路走來,充滿了坎坷崎嶇。

他出生於公元895年,祖上三代算起都是貧農,政治面貌十分清白,簡直比水還清,比雪還白。

由於家裡窮得揭不開鍋,只得入贅到了李家。

家裡沒有飯吃,李家有錢,去他家混口飯吃吧。

一天劉知遠唱著山歌牧馬,和對面山上漂亮美眉激情對歌的時候,一不留神,馬匹踐踏了寺院的莊稼。

出家人種點莊稼容易嗎?起五經爬半夜,又要澆水又要施肥,成年人的世界裡哪有容易兩個字。

眼見莊稼快要成熟,卻被馬匹踩倒了一大片。

僧人們的心在滴血,於是和劉知遠說道說道。

劉知遠以為僧人要和自己研究佛經,大談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的道理,哪知僧人們根本就沒有閒心跟他瞎扯淡,能夠動手就儘量不要動口,免得浪費口水。

把他綁在樹上,用鞭子狠狠地抽打。

在劉知遠心中,出家人慈悲為懷,連螞蟻都不敢踩死一隻。

可是這些和尚打起人來比強盜還狠,一鞭一條血痕,鞭鞭痛徹心扉。

這是什麼世界,越來越看不懂了。

這件事在劉知遠心裡留下了無法抹掉的陰影,幼小脆弱的心靈碎了一地,於是做了一個決定,要仗劍走天涯,不混出點名堂,絕不回家。

要讓打人的和尚們看看,我劉知遠不是孬種。

於是毅然決然離開家鄉,開啟了打工生涯。

一樣的三無人員,一樣的抉擇,劉知遠當了一名大頭兵。

經過不懈的努力,混到了石敬瑭手下。

一次與後梁軍交戰的時候,石敬瑭戰馬的馬甲突然裂開。

天啦,這個時候馬甲裂開,不是要我的小命嗎?石敬瑭無心戀戰,急忙騎馬逃之夭夭。

軍心頓時大亂,部下們也爭先恐後調頭就跑。

後梁軍隊在後面緊追不捨,如影隨形,怎麼都甩不掉,情形十分危機。

部下們都忙著各自逃命,誰也沒有想到幫他。

領導有難,員工們都假裝瞎子,一個個跑得比兔子還快,石敬瑭有苦難言。

唉,如今這個世道,當個領導也不容易。

正在這個緊急的關頭,劉知遠做了一個決定,和石敬瑭換了戰馬。

不但石敬瑭從容而去,而且他自己也福大命大,逃回了軍營。

石敬瑭看著既忠心又勇敢的劉知遠,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。

小夥子,你是好樣的,以後跟著我混,我罩著你。

有我一口肉吃,就有你一口湯喝。

在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的時候,那些目光短淺的節度使們人云亦云,看到颳風就以為要下雨,以為中原要變天了,紛紛表達忠心。

更有甚者,恬不知恥,認賊作父。

而劉知遠始終冷眼旁觀,鎮定如恆,與耶律德光保持距離,既不過分疏遠,也不過分靠近。

耶律德光夾著尾巴,灰溜溜離開中原之時,群雄無首,亂成一鍋粥。

劉知遠審時度勢,當機立斷,在太原稱帝。

由於高舉驅逐契丹的大旗,又極力安撫人心,受到了人們的擁護追捧。

於是順理成章,進入開封。

在大家醒過神來的時候,他已經坐穩了龍椅。

就算有人想與他一爭高下,也已經失去了機會。

縱觀他的一生,稱帝之前,和別的軍閥一樣,善變且狡猾,野心勃勃又深藏不露。

稱帝之後,時間太短,沒有什麼建樹。

但是他似乎善於抓住機會,一次與石敬瑭換馬,改變了人生。

一次在太原稱帝,改寫了歷史。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章